調和油,又稱高合油,它是根據使用需要,將兩種以上經精煉的油脂(香味油除外)
按比例調配制成的食用油。調和油透明,可作熘、炒、煎、炸或涼拌用油。調和油一般選用精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為主要原料,還可配有精煉過的米糠油、玉米胚油、油茶籽油、紅花籽油、小麥胚油等特種油酯。其加工過程是:根據需要選擇上述兩種以上精煉過的油酯,再經脫酸、脫色、脫臭、調合成為調和油。調和油的保質期一般為12個月。目前調和油只有企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今后,調和油的發展前景是好的,它將成為消費者喜愛的油品之一。
一般有以下幾種:
1.營養調和油(或稱亞油酸調和油),
一般以向日葵油為主,配以大豆油、玉米胚油和棉籽油,調制亞油酸含量為60%左右,油酸含量約30%,軟脂含量約10%。
2.經濟調和油,
以菜籽油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豆油,其價格比較低廉。
3.風味調和油,
就是以菜籽油、棉籽油、米糠油與香味濃厚的花生油按一定比例調配成“輕味花生油”,或將前三種油與芝麻油以適當比例調合成“輕味芝麻油”。
4.煎炸調和油,
用棉籽油、菜籽油和棕櫚油按一定比例調配,制成含芥酸低、脂肪酸組成平衡、起酥性能好,煙點高的煎炸調和油。
5,高端調和油,
例如山茶調和油、橄欖調和油,主要以山茶油、橄欖油等高端油脂為主體。
健康調和油
4∶1健康調和油,是含有4份亞油酸、1份亞麻酸的天然植物食用油。它不但從數量上保證了人體每天對2個必需脂肪酸的需求,而且從質量上達到了均衡營養的目的,既體現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1993年羅馬會議“人類要專項補充亞麻酸”的建議,又符合日本衛生福利部和中國營養學會,對亞洲人群攝取亞油酸和亞麻酸依照4∶1的膳食要求。
亞油酸、亞麻酸是必需不飽和脂肪酸,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膳食補充?,F今生活中,人們攝取的亞油酸過量,亞麻酸攝入量不足,已對人類健康造成不良影響。4∶1健康調和油不僅有效解決了兩個必需脂肪酸對人體的攝取失衡,還彌補了當前幾乎一統天下的亞油酸類食用油的營養缺陷。
4∶1健康調和油的問世標志著人類利用兩個必需脂肪酸,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已經落實到百姓的一日三餐。它不但成為廣大消費者生活必需食用油,而且還將成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首選食療油,在引領人們食用油的消費由營養型向健康型轉變過程中,勢必引發人類食用油的一場新革命。
健康調和油不同于普通調和油,
它含有的豐富的α-亞麻酸,在人體肝臟酶的作用下,生成二十碳五烯酸(簡稱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簡稱DHA)。 EPA在臨床醫學上常稱為“血管清道夫”,長期食用對“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癥狀的人、心腦血管病患者、脂肪肝、肥胖癥均有較好效果。 DHA是人體大腦和視網膜的主要成分,對提高智商和增強視力有著很好的效果,它不僅適合于過度用腦的白領階層、企業高管,而且對嬰幼兒大腦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還對預防老年性癡呆有很好的幫助。
健康油其它脂肪酸的組成(%)范圍
十四碳以下脂肪酸 ND~0.1
豆蔻酸 C14:0 ND~0.2
棕櫚酸 C16:0 8.0~13.5
棕櫚一烯酸 C16:1 ND~0.2
十七烷酸 C17:0 ND~0.1
十七碳一烯酸 C17:1 ND~0.1
硬脂酸 C18:0 2.5~5.4
油 酸 C18:1 17.7~28.0
花生酸 C20:0 0.1~0.6
花生一烯酸 C20:1 ND~0.5
花生二烯酸 C20:2 ND~0.1
山崳酸 C22:0 ND~0.7
芥 酸 C22:1 ND~0.3
木焦油酸 C24:0 ND~0.5
如何選油
1、選油觀:
以前吃油不講成份只要香,現在吃油還要看健康。食用油外觀都一樣,內部成份看質量。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缺少一樣不健康。市場上的食用油沒有一家標成份,只標一個不飽和脂肪酸的糊涂帳。
2、咋選油:
以前糊糊涂涂吃油,現在明明白白消費。油酸、亞油酸、亞麻酸三種成份記心上。油酸主要供熱量,亞油酸促進生長發育治創傷,亞麻酸清洗血管,補充大腦眼睛亮。缺少一種不健康。
3、選對油:
慢性病,重在防,三分治病,七分養。吃油也要講配方,選油不是貴的好,選對成份價值高。
4、選錯油:
學生記憶力下降,中年就是亞健康,不是高血壓,就是高血糖;老年中風偏癱躺在床,個人受罪兒女勞累;家庭生活無質量。
5、選啥油:
橄欖油、山茶油、玉米油、花生油主含油酸、亞油酸,幾乎不含亞麻酸??ㄓ?、菜子油、豆油,亞麻酸少含量,心腦健康受影響。
6、4:1健康調和油:
亞油酸4份含量48%,亞麻酸1份含量12%,全國獨家既表明成分又表明含量,健康油全營養,比例平衡才健康。
選油首看脂肪酸含量
食用油專家表示,評價食用油質量優劣主要看脂肪酸的含量。飽和、多不飽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至少要1:1:1,但最好單不飽和脂肪酸略高一點,對健康更有利。一般來說正規廠家的食用油在外包裝上都會標示這三種脂肪酸的含量,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留意一下。 調和油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成品植物油調配制成。一般選用精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等為主要原料,還可配有精煉的玉米胚油、小麥胚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從營養學角度看,調和油通過選擇不同種類植物油,合理配比脂肪酸種類和含量。同樣是調和油,其不飽和脂肪酸的種類和含量會有很大差別,所以購買時要注意產品成分(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說明。 通過色澤和氣味也可以辨別食用油的優劣。一般來說,種類不同,食用油色澤和味道也有差異。大豆油、花生油色澤較玉米油、橄欖油深?;ㄉ妥涛稘庥?。玉米油金黃透明,口味清淡。
市場混雜
種類多、價差大
目前市場上的調和油種類多達幾十種,讓人眼花繚亂。記者日前在超市看到,調和油的種類包括了花生油、山茶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核桃油、紅花籽油等。除了上述以單一品種為主命名的調和油之外,還不乏諸如茶籽橄欖調和油等混合品種命名的調和油產品。
并且,琳瑯滿目的調和油產品價格各不相同,差別明顯。如同是橄欖調和油,最便宜的中糧集團的“福臨門茶籽橄欖調和油”5L的每桶賣55.90元,而最貴的益海嘉里集團的“金龍魚橄欖食用調和油”要每桶117.90元,二者價格相差了一倍多。同樣都是一線品牌的調和油,而兩者之間的市場價格相差很大,消費者真不知該如何作出消費選擇了?
無一家品牌調和油[1]標明油料比例
在北京的幾家超市發現,調和油的組成油料由三四種到八九種不等,各品牌調和油對構成油料成分標注的比較詳細,卻沒有一個調和油品牌在標簽上標注了各種油料的配方比例。記者在物美超市北苑店看到,多力5L裝的葵花籽調和油只標注了配料包括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芥花油;京獅花生調和油的配方為一級大豆油、一級玉米油、一級壓榨花生油,但沒有詳細標注各類配料油在其中所含的比例。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金龍魚、胡姬花等品牌的調和油包裝上。
調和油里各種油品的比例到底是多少?記者就此問題詢問了超市工作人員,他們也只是表示調和油的配方是按照含量多少來排列的,但并不清楚每種油品的比例。
很多消費者都表示,由于沒有標明各種原料油成分比例,平常在購買調和油的時候,“品牌”是他們判斷油品高低的重要標準。
消費者難以“慧眼識貨”
橄欖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在營養學界都是被公認的營養價值高的油種,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起到保健作用。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凡是調和油上標明以上述油種為品名的調和油實則其含量較少,比如橄欖調和油,那么橄欖油含量的比例一般比較少,大多是以轉基因大豆油或是棕櫚油為主。
而這些并非為消費者所知,還認為自己花的錢很值得,買的全是高營養價值的食用油。所有調和油的瓶標上“標注的××調和油的巨大”的字樣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加上品牌理念引導,廣告傳播的滲透,定然吸引著消費者購買的欲望。其實只要消費者細心觀察一下一些純食用油的價格,與調和油一比較,該調和油的所謂主要成分含量究竟有多少也就有個七八分清楚了。
四種最易致癌的用油習慣
“油”是人們每日必吃的食物,因此它的用法是否科學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使用不當,日積月累甚至可能引發癌癥。 日前,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教授針對人們在飲食生活中對食用油方面容易造成的一些誤區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1.高溫炒菜
很多人炒菜時喜歡用高溫爆炒,習慣于等到鍋里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煙。
2.不吃植物性食用油,或者不吃動物油
如果沒有油,就會造成體內維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響人體的健康。一味強調只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劑量下,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有益的。
3.長期只吃單一品種的油
現在,一般家庭還很難做到炒什么菜用什么油,但我們建議最好還是幾種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時間用一種油,下一段時間換另一種油,因為很少有一種油可以解決所有油脂需要的問題。
4.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人群
用油沒有什么不一樣的 對于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來說,我們更強調的是選擇植物油中的高單不飽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體重正常的人總用油量應控制在每天不超過25克,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們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消費簡況
全球食用油消費主要以植物油為主。按世界10種主要食用油的國家消費量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國,第二位印度,第三位美國。這一順序與人口排位相一致,人口是決定消費量的首要因素。中國是食用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世界油料生產大國,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產也是名列前茅。
油脂的儲放
食用油中的維生素E很容易被陽光中的紫外線破壞,而維生素E又是保證食用油不變壞的主要成分。一、兩個月已是相當長的時間了,油質肯定有很大下降,為了健康還是不要再吃這油了。
食用油如果在不適宜條件下存放太久,容易酸敗變質。這是因為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發生氧化,氧化物易分解成短鏈的醛、酮、酸。這些物質具有刺激性氣味,俗稱“哈喇味”。這就是油脂的酸敗。酸敗的油脂口味差,營養價值降低,食用過多還會引起人體中毒。食用油酸敗產生的一種中間產物—過氧化脂質,還會使人產生溶血癥,破壞血液循環系統,加速人體衰老等。因此,食用油不宜存放太久,一般5個月以內為宜。為防油脂變質,存放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宜在金屬容器內和可樂瓶內存放。實驗證明,鐵、銅、錳、鎳、鋁等都具有加速油質氧化酸敗的作用,尤其是銅對促進油脂酸敗作用最強??煽诳蓸?、百事可樂和雪碧等飲料的塑料包裝瓶,由于不易破損、重量輕,許多家庭都用它盛裝食用油。殊不知,這類塑料瓶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塑料,本身無毒,盛裝飲料對人體健康無影響,但這種聚丙烯屬乙烯類高分子化合物,含少量乙烯單體,如用它長期存放食用油,瓶子中的乙烯單體會被脂溶性有機物溶解析出。這樣不僅會使食用油加快氧化酸敗變質,還會造成聚丙烯的碳鏈斷裂,產生更多的乙烯單位。 二、容器必須干燥、干凈,盛油時最好裝滿,封口必須嚴密。......
面對食用油漲價風潮,不少人大量搶購食用油存放家中。然而有關專家提醒,食用植物油抗氧化能力較弱,在儲存過程中易發生酸敗反應,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因此,建議選購食用油不要一次買太多,在使用和儲存過程中要注意防氧化。
據了解,食用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而且在現代油脂的加工過程中,為了把有毒有害物質清除,在油脂精煉的同時也把油脂中的天然抗氧化物一同去除了。人們只能在油脂精煉后,添加人工的抗氧化劑來滿足產品的保質要求,這就是精煉油抗氧化的能力要比未精煉的油低很多的原因。而發生酸敗反應(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或水解)的食用油中,過氧化物等有害物質大量增加,食用后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
專家建議:購買的食用油要放置在陰涼干燥處,注意避光;每次用完后要將瓶蓋擰緊,減少食用油與空氣接觸的時間;分裝時要注意瓶子的干燥清潔;用過的油不要倒回瓶中與新油混合,且不要長期用一個油瓶放油,要經常更換油瓶,或者買小包裝的油品以縮短存放時間。
一般為18個月,尤其是大桶的食用油開啟后往往1個月即難再“保鮮”,故大量囤積顯然不妥,所以,食用油一定要注意保持期,對于過期油脂或混濁、沉淀或有“哈喇味”的食用油不得食用。選擇“大跌價”食油時,也得留神產品的確切生產時間。
專家提醒說,食用油與其它食品一樣,也有保質期,而食用了過期的食用油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從外觀看,優質油顏色適中,味道清淡柔和,這是通過精心選料、合理加工而成的。相反,油品顏色深并不代表油濃,而是精煉程度低、雜質多的緣故。選購油脂還應注意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一些瓶裝食用油沒有標明保質期,但這并不表示食用油可以無限期存放。醫生提醒說,食用了過期的食用油,會對人體特別是腸胃產生嚴重危害。
食用油久置,特別是殘余的粗制油,含有較多的植物殘渣,可出現油脂的酸敗現象。食油中含有一種亞油酸成分,容易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這種現象叫“油脂氧化”。油脂、水解等一系列反應,可生成具有特殊氣味的小分子醛、酮類及羧酸等氧化物、過氧化物及其它分解產物,哈喇味就是油脂氧化、酸敗的結果。油脂酸敗后,加熱時煙大、嗆人,其中含分解物環氧丙醛等,食用后易中毒。
酸敗油脂急性中毒的毒性作用有3個方面:
一、對胃腸道的直接刺激作用。即進食后,相繼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二、變質油脂產生的過氧化物等有毒物質使血紅蛋白2價鐵轉變為血紅蛋白3價鐵,其毒性作用使血紅蛋白失去攜氧功能,造成機體缺氧,而出現黏膜、皮膚紫紺。
三、酸敗物質的氧化物對機體酶系中的琥珀酸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等重要酶系有直接破壞作用,干擾細胞內的三羧循環、氧化磷酸化,使細胞內能量代謝發生障礙,產生細胞內窒息,使患者出現急性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現象。
所以,食用油一定要注意保質期,對于過期油脂或混濁、沉淀或有”哈喇味“的食用油不得食用,變哈喇味的油炸方便面以及一切變腐敗的含油脂食品,如核桃、花生、點心等,也都應棄之不食。凡進食后出現惡心、嘔吐、皮膚青紫,應想到變質食用油中毒的可能,應及時就醫,以進行早期洗胃、導瀉等對癥治療。
美食家及科學家的建議就是在出廠后半年內食用完畢,開封后最好在4個月內用完。
專家介紹,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屬于國際上通用的食品抗氧化劑之一,按照國際標準生產的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價格便宜,適合含食用油脂產品和方便面企業使用。一般來說,適量的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很多企業和消費者忽略了這種抗氧化劑的隱患。但食品抗氧化劑畢竟屬于食品添加劑,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長期攝入也可能對機體產生潛在危害,包括可能存在的慢性毒性和致畸、致突變、致癌性的危害。過量使用潛在危害更大。